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超副教授和张艳飞研究员访问地化所

应地化所高压室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超副教授和张艳飞研究员于426日访问地化所,并在高压室307报告厅分别为师生做了题目为“夏威夷玄武岩的成因”和“俯冲洋壳脱碳过程的实验研究的精彩报告。


王超副教授作报告

王超副教授基于高温高压实验数据,详细解释了夏威夷OIB源区独特的物质组成、物理化学性质的成因,提出夏威夷OIB的形成是分阶段的,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形成了原始岩浆,然后原始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发生结晶分异形成低硅的碱性玄武岩,后期低硅岩浆在上升过程中进一步与岩石圈方辉橄榄岩发生再平衡。该模型合理解释了夏威夷OIB的成份特征及可能的演化过程,为我们了解地幔柱与围岩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物理化学效应提供了新颖的思路。


张艳飞研究员报告现场

张艳飞研究员对存在争议的俯冲洋壳脱碳过程开展了系统的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研究,提出俯冲洋壳的脱碳机制与温度、压强、水含量等存在密切关系。俯冲洋壳在岛弧下方的主要脱碳机制为变质反应脱碳,岛弧岩浆中CO2气体的主要来源于此;而部分熔融作用是俯冲洋壳在上地幔深部的主要脱碳机制,这一机制使俯冲洋壳基本完成脱碳过程,因此,在地幔过渡带或下地幔深度不会出现大规模碳循环。虽然很难对地球深部的碳循环过程进行定量研究,但张艳飞研究员的实验研究为我们了解碳循环的可能机制及受控因素提供了新的认识

报告由郭新转研究员主持,共有30余位师生参加,参会人员与报告人进行了热烈细致的讨论。

                                                                                                                                                       (高压室 郭新转/供稿)

 

 

                                                                                                                                       

 

Download attach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