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立东研究员及其团队参加“第26届国际高压科学与技术大会”
第26届国际高压科学技术大会于2017年8月18日至2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国际高压科学技术大会”由国际高压科学技术促进会发起组织,每两年一届,是全球范围内高压科学技术领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系列学术盛会,吸引了众多包括材料、物理、化学、地球、生命、食品等多学科领域的知名高压专家学者。代立东课题组师生代立东研究员、胡海英副研究员、吴雷助理研究员、孙文清博士、庄毓凯博士、柳凯祥博士参加本会。
代立东研究员做了题为“Electrical conductivities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minerals and rocks in the upper mantl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and subduction zone”的特邀报告。报告系统总结了代立东课题组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矿物岩石电学性质原位测量的研究领域,取得的一些最近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
吴雷助理研究员做了题为“Pressure-induced property improvements in yttrium-doped BaZrO3 and bismuth-doped Zn2GeO4”的口头报告。报告系统揭示了高温高压条件下稀土元素掺杂对钙钛矿型的锆酸钡和橄榄石型的锗酸锌电学性质和谱学性质的影响,压力导致其发生结构相变等物理学性质变化的机理。
胡海英副研究员做了题为“A new insight into the cause of highly conductivity anomalies in the subduction zone from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epidote”的口头报告。报告解释了热俯冲带地幔楔深部位于70-120 km处的高导异常的原因,认为是绿帘石脱水反应所释放的水流体所致。
孙文清博士做了题为“Effect of dehydration o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metapelite at high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的学术报告。报告阐明了泥岩电导率随温度及压力的变化规律,并用泥岩脱水形成的高导性流体来解释新西兰Marlborough地区俯冲带的高导异常。
庄毓凯博士做了题为“Pressure-induced permanent metallization with reversible structural transition in molybdenum disulfide”的口头报告。报告表明辉钼矿在不同静水压条件下表现出的结构相变和金属化特性有所不同。进而发现不同静水压条件下的辉钼矿层间结构特征是导致结构相变和金属化特性存在微弱差别的重要原因。
柳凯祥博士做了题为“Migration of impurity level reflected i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variation for natural pyrite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的口头报告。报告揭示了黄铁矿在高温高压下的电学和谱学性质,并提出微量元素Co的引入是黄铁矿在高压下发生等结构相变的主要原因。
胡海英副研究员获得“Excellent Young Scientist Award”奖,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邹广田院士为胡海英博士颁奖。
|
|
Download attachments: